一、一周要聞
1.國務院國資委:推動央企探索與各類企業深化合作有效模式,高質量組織聯合出海
國務院國資委、全國工商聯、新華通訊社共同指導的第七屆中國企業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國企業改革與創新”為主題,倡導和推動中國企業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創新,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更好服務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論壇認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推動高質量發展全局出發,創造性提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為我國企業改革創新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確立了行動指南,賦予了企業和企業家新使命新任務。政府相關部門指導推動各類所有制企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踐行新發展理念,切實把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和突破口,以創新為主導、產業為載體、堅持因地制宜,一體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發揮了引領帶動作用。
論壇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各類所有制企業應變局、開新局,更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路徑。當前,我國科技創新經歷了立國戰略、大國戰略兩個階段,已進入強國戰略階段。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我國現有產業及未來產業,無論是追趕型產業、領先型產業、轉進型產業,還是新興型產業、戰略型產業等哪種類型的企業,都要找準發展方向和定位,將科技創新作為發展第一動力,積極推進現代科學和現代工程技術深度融合,加快促進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不斷提升企業核心功能和核心競爭力,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展現更大擔當作為。
論壇提出,各類所有制企業要立足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加強溝通交流、互利合作,攜手推進科技創新,聚焦涉及產業生存權、產業發展權的行業共性技術、引領性技術,加大研發投入,努力掌握更多關鍵核心技術和源頭底層技術,在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上再攀高峰,共同做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技術源頭。要推動產業創新,引領數字變革、擁抱人工智能,更大力度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共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在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上再開新局,共同建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要深化企業改革,堅持管理創新,弘揚企業家精神,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健全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在推動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上再造優勢,共同創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良好生態。要強化開放合作,構建各類企業協同發展、融通創新、互利共贏的產業生態,在技術、產品、產業等方面開展更多務實合作,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高質量組織聯合出海,在優化產業生態、凝聚發展合力上再顯擔當,共同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廣闊空間,以開放的主動贏得發展的先機,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在堅定不移高質量“出海”平行論壇上,與會嘉賓圍繞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中國企業的出海機遇與挑戰展開了深入討論。
中國信科集團總經理何書平表示,信息通訊產業是全球科技競爭的焦點領域,對企業國際化經營帶來了挑戰。一方面,地緣政治沖突阻礙目標國別的市場拓展,部分國家對信息安全高度敏感,甚至過度反應;另一方面,貿易爭端加劇,推動供應鏈安全成為重點考慮因素。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華表示,當前中國汽車企業出海面臨復雜嚴峻的國際市場環境,包括貿易壁壘、海外投資審查和多變的政策法規等挑戰。同時,主要國家實施更嚴格的節能減排和信息安全法規,各國之間沒有統一的準入制度和法律體系,導致出口企業的認證周期和研發成本增加。
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副會長、德恒律師事務所主任王麗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前中國企業高質量出海需要跨越三關:一是地緣政治,二是東道國法律,三是項目本身復雜性。企業在海外投資時一定要重視積極主動依法合規經營的意識,重視建立合規管理體系。
海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會計師劉鑫表示,當前,中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積累了優秀的全方位供應鏈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技術產品能力,許多在國內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商業模式、服務模式同樣在全球范圍內展現出強勁的競爭實力。基于此,出海的中國企業都應該有充足的信心跳出低端低價的競爭格局,堅定實施高質量出海策略,邁向高端市場。
在提升中國汽車企業軟實力,促進高質量出海等方面,周華建議要加強質量管理,鼓勵通過質量提升和技術創新帶動產品升級,推動汽車產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盡快建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體系。
“中國企業出海一定會遇到法律上的較量。”王麗表示,中國企業要敢于斗爭,在應對“長臂管轄”、安全審查、行政調查與制裁行動中,充分運用所在國的法律及其運行程序和法律服務能力。
華智觀點:
隨著國務院國資委積極推動央企探索與各類企業深化合作的有效模式,央企對外合作的步伐正在加快,這不僅體現在國內市場的緊密聯動上,更預示著央企將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更廣泛的合作與發展。另外,企業出海已成為大勢所趨,不僅是央企,眾多地方國企和民企也紛紛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尋求新的增長點。這一趨勢反映出中國企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積極姿態,以及面對國內市場競爭壓力時尋求外部拓展的明智選擇。
華智咨詢深知企業在出海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我們能幫助企業制定出海戰略和相關配套機制設計,包括市場選擇與定位、產品與服務優化、品牌塑造等關鍵環節,和組織設計、人才配置與激勵機制設計等管理體系,確保企業在海外市場能夠穩健落地并持續發展。希望通過華智咨詢的專業服務,企業可以更加自信地邁出國際化的步伐,迎接全球化帶來的新機遇。
2.山西省新一輪國企改革:總體完成進度超過65% 預計年內完成70%
11月12日,山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 深化全方位轉型”系列主題第十五場新聞發布會,省國資委、省國資運營公司有關負責同志介紹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近年來,全省國資國企系統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具體安排,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目標,聚焦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著力推動改革攻堅
深入開展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在全面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的基礎上,制定《山西省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謀劃了八大重點任務156項具體舉措。
全省國資系統掛圖作戰、壓茬推進。截至目前,全省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總體完成進度超過65%,預計年底前完成70%的主體任務。
持續推動提質增效、虧損治理,扎實做好穩增長工作。聚焦“一利五率”等關鍵指標強化業績考核引導,發揮經營業績考核“指揮棒”作用,進一步強化價值創造原則導向,突出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實行“一企一策”差異化考核,省屬企業2022、2023年利潤總額穩定在千億左右。
發展新質生產力
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出臺《山西省推進省屬企業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實施方案》《省屬企業科技創新“1551”工程實施方案(2024—2028年)》等系列制度和配套文件,強化科技創新激勵政策供給,加大對省屬企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人才引育、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
引導企業扎實開展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和企業科技創新高水平研發平臺建設,研發投入強度和科技產出效率持續提高,今年1—9月份,省屬企業研發投入約為157.4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1.79%。已有34個原創技術項目取得重要突破,太重集團、晉能控股全國重點實驗室成功獲批,7家省屬企業(含子企業)成為省級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
更大力度布局戰新產業,2023年以來累計完成戰新產業投資378.89億元,今年1—9月實現戰新營收885億元,占當期營收的10.07%;同步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2023年以來累計完成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數字化轉型投資581.96億元;太重集團建成全省首個“燈塔工廠”;深入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井下重要作業地點實現無監控不作業,煤礦智能化建設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聚焦服務重大戰略
發揮國有企業重要能源支撐托底作用,全力保障能源安全,2023年四戶省屬涉煤企業生產原煤7.57億噸,中長協電煤2.96億噸;加強重點領域布局,2024年前三季度完成能源資源等重點領域投資274.55億元。
加強重要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承擔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算力、充電樁、新能源加注站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任務,服務國家交通、能源、數據等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深入推進穩就業保就業,近兩年,全省國資系統招收應往屆高校畢業生約15000名。
強化國資聯動監管
強化國資監督協同,探索構建國資監督“13331”工作體系,強化業務監督、綜合監督、責任追究“三位一體”出資人監督閉環管理效能。
統籌發展與安全,指導省屬企業優化融資結構,抑制盲目投資,加強安全生產,多措并舉筑牢企業風險防線,整體資產負債率穩定下降,達到71.78%。
強化央地合作協同,成功舉辦山西省與中央企業深化合作專題活動,25家央企集團與省政府簽署戰略協議,在晉規劃投資額約4105億元。國有資本數智化管理平臺建設持續深化,初步構建橫向覆蓋“人財物”、縱向穿透“全級次”監管體系。
完善現代企業制度
完善黨領導國有企業的制度機制,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分層分類動態優化企業黨委前置研究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清單,建立“清單+審批+執行+評估”工作機制。不斷推進董事會規范建設,推動國有企業董事會應建盡建、配齊建強,基本實現各級企業外部董事原則上占多數。
健全董事會運行機制,完善董事會工作規則,拓寬外部董事來源渠道,制定專職外部董事履職管理與保障辦法,持續加大落實董事會職權力度。建立國企黨建“1156”工作體系,深化黨建項目化和基層黨組織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推動省屬企業落實黨中央、省委重大決策部署有舉措、見成效。
3. 廣東國資國企:打造協同創新聯盟 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科創生態中心建設
11月13日,從廣東省國資委獲悉,今年以來,廣東省國資委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科創生態中心建設布局,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支撐、科技金融平臺等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體系,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質效。
充分發揮國有資本引領作用,支持戰新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
廣東省國資委充分發揮粵科金融集團國有科技金融平臺、恒健控股公司國有資本運營平臺作用,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投資布局一批行業引領性和示范帶動性強的重大產業項目和科創項目。在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領域投資芯粵能和基本半導體等國內碳化硅芯片和模塊領先企業;在人工智能及電子信息技術領域投資了智慧城市及安防行業的宏景科技、辰創智能等上市公司;在生物醫藥領域投資了國內唯一的小型化質子化療設備制造企業邁勝醫療、內窺成像系統鏈主企業英美達等項目。還在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硬科技”領域培育了怡合達、宇瞳光學、高景太陽能等一批鏈主企業和上市公司。能源集團注資1500萬元參與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海上風電聯合基金,立足海上風電產業鏈各環節亟待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和“卡脖子”技術難點布局一批創新項目。
打造“粵科發布”協同創新平臺,積極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科創生態中心建設
粵科金融集團打造“粵科發布”產學研招投協同創新平臺,為項目提供方、投資方和落地方搭建政策宣導、科創引領、金融賦能、項目對接重要橋梁,整合匯聚全球創新資源,成立了灣區高校創新投資聯盟、科技金融創新投資聯盟、人工智能方向科研機構子聯盟、產業龍頭創新聯盟,構建起“科技+金融+產業”生態,積極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科創生態中心建設。目前已成功舉辦“粵科發布”活動29場,吸引了超1700家單位開展項目撮合對接,集聚廣東省內外投資項目3000個,現場路演項目超350個,總融資規模超600億元,已落地項目85個,融資金額243億元,其中廣東省內項目42個、省外項目43個(包括招引來粵項目17個),融資金額分別為150億元、93億元,形成了良好的規模效應、撬動效應和創新引領效應。
推動科技與產業有機融合,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
廣東省國資委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推進科技與產業有機融合。廣東省屬企業廣晟控股集團、廣新控股集團、粵海控股集團等企業充分發揮科技創新標桿企業作用,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和技術痛點,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技術攻關。廣晟控股集團所屬風華高科以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為契機,聯合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簽訂聯合共建協議,構建了以7位院士領銜的科學研究智囊團,組建了一支規模達210人高水平聯合創新團隊。廣新控股集團所屬佛塑科技、廣新創新研究院與廣東省科學院聯合申報“功能性高分子膜材料廣東省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廣新生物智造技術創新(深圳)有限公司暨星湖伊品中央研究院,加強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清華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江南大學等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交流與合作,打造生物科技原創技術策源地,力求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補齊科研關鍵環節的短板。粵海控股集團所屬粵海水務錨定“科創強企”戰略,對標世界一流,堅持科技賦能,依托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平臺,與科技頭部企業攜手打造國內首家“鯤鵬智慧水務聯合創新實驗室”,合作開發智慧水務一體化解決方案及云平臺,推進前沿技術在智慧水利水務領域中的創新研發和應用,共筑智慧水務新業態,為粵港澳大灣區和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大力推行“揭榜掛帥”,提高科技創新質量和效率
廣晟控股集團在廣東省屬企業率先實施科技攻關“揭榜掛帥”行動,在礦業和電子信息兩大主業向全球公開張榜招賢,并在權威媒體報道了廣晟“揭榜掛帥”的經驗做法。其中,廣晟控股集團所屬上市公司風華高科“高端電容技術攻關項目”由清華大學周濟院士揭榜,加速高端MLCC國產化替代;上市公司中金嶺南“城市礦產ISP無廢冶煉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由中南大學柴立元院士揭榜,爭取早日取得綠色冶金新突破。依托“揭榜掛帥”項目,中金嶺南與中南大學、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搭建“城市廢物高值化協同處理技術”高水平產學研合作平臺。
下一步,廣東省國資委將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扎實開展拓新工程專項行動,積極培育創新型企業,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廣東省屬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來源 |國資委網站(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